第二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将于6月13日—14日在武汉举行
听证人石佳也认为,应急预案要明确规定哪种情况下需要停课,且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要形成协调联动。
我国的环境司法具有政策形成功能。另外,刑法处罚偏轻、入罪情况不是很好。
第四,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指导福建、江西、贵州法院加强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司法保护。江必新表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特别是公益诉讼方面的工作,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人民法院的做法是,对于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损害后果跨行政区划的,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其他类型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探索实行跨区划的行政管辖。比如为什么强调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因为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是一体的,所以必须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机制,这种专门机制自然对法官提出专门素质要求。最高法正在制定加强长江经济带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2017年6月,最高法在九江召开长江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障调研座谈会,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环资庭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提出的一些意见会在成熟后公开发布。
吕忠梅说,正因为有了专门的审判机构,我国的环境司法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但问题是鱼的损失赔偿了,鱼塘污染了谁来管?谁来提起诉讼?按照传统的做法是不告不理,但是在环境案件中不行,法官不能只管渔业损失,还要管水污染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失。要打通这两个系统,就要呼吁政府顶层设计。
新趋势下,环保行业与智慧城市如何有机融合?变革、资本、技术成就凤凰于飞刘怀平认为,环保人应学会以下四点,才能真正接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环保产业运营许多年还要谈运营能力,这与环保行业的开放程度有关。环保行业与智慧城市惺惺相惜科行环保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怀平指出,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环保,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治理和运营需要绿色发展的理念。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水务、环卫云、大气监测作为融入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相关产业链逐步形成,其间蕴藏的巨大商机是否来临?能否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力量腾飞?环保行业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为下一个爆点?7月15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带来了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探讨了环保行业与智慧城市相融这一行业爆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未来的科技革命将包含绿色和智能,如何将这两点更好地结合是未来的挑战。因为环保产业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交易对手以政府为主。
智慧环保的建设亟待进行,从政府到企业在不断发力,努力寻找突破之道,相信智慧环保的未来不会太远。研究城市问题离不开四个关键词:分工、交易、信用、定价。所以,最终来说人才和技术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固废领域,原来只是做生活垃圾的处理,垃圾从哪来,哪个区域运垃圾,居民怎么扔垃圾,包含什么种类的垃圾等问题没有被考虑。
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认为以下三个要素为智慧环保创造了发展机会。陈荣强表示环保行业需借助专业化的公司、人才做大数据方面的分析。而智慧环保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管与监测的重要手段。回归环境服务本位将产业链延伸至C端启迪桑德董事会秘书马勒思谈到了环保企业的定位、核心竞争力。
放到源头上,就要靠智慧城市或者智慧环境赋予的决策层面的支撑,通过数据分析助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环保行业需回归到环境服务业概念上,打造企业的运营能力。
首先,目前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已经对智慧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百度云计算事业部总监周保玉认为,应该用数据驱动环保行业,作为互联网行业也需将更多维度的数据与其他行业结合,构建真正的大数据环境。
这样,有了服务客户的机会和能力,就可通过云平台实现跨界。杜航也表示领先的技术尤为重要,无论内生式发展还是外延式并购。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看待智慧环保。外部层面,在美的十多年,一直都将并购的企业进行管理和文化的统一、协调。此外,产业发展应相互协调,软硬件间需要结合。当智慧成功邂逅环保,方可成就美好姻缘。
其次,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对数据挖掘的需求不断增长;最后,互联网、物联网这股春风吹到了环保产业上,让环保+蓬勃发展。借助专业平台用数据驱动环保行业发展博慧科技董事长缪冬塬指出,环境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是整个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更多是对数据的加工和提升。
从根本上来讲,环保行业是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中国迎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它将会对当前的工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核心技术仍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争制高点。
环保要与城市建设融合,数据、信息、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环保人要学会融合、跨界。同时,中国的环保产业也需接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前的环保做的只是点式的,没有融入城市建设的系统。
智慧城市是高科技和城镇化的结合,应摒弃以往低端的产业发展模式,用互联网+、新科技手段解决国家城镇化、智慧城市对环保产业的诉求。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要有技术支撑,一个没有技术支撑的产业不可能走很长,更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内部层面,环保行业要想真正融入到智慧城市里去,人是第一要素,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过去的城市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目前环保治理更多偏重于末端,应把整个行动路线的着力点放到源头上,这样可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途径。
真正的并购并不是并购资产、市场,是把人才和技术拿过来过去的城市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比如固废领域,原来只是做生活垃圾的处理,垃圾从哪来,哪个区域运垃圾,居民怎么扔垃圾,包含什么种类的垃圾等问题没有被考虑。缪冬塬特别强调,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品质,环境数据本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阻碍我们真正去挖掘数据的因素。
首先,目前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已经对智慧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中国的环保产业也需接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前的环保做的只是点式的,没有融入城市建设的系统。以前的环保行业系统不是全开放的,被割裂开来,污水先被开放,其他诸如管网单元没有被纳入进来,没有延伸到针对客户的C端,这样导致很难跨界。目前环保市场越来越讲究实效,整个系统都要开动起来。
智慧城市是高科技和城镇化的结合,应摒弃以往低端的产业发展模式,用互联网+、新科技手段解决国家城镇化、智慧城市对环保产业的诉求。目前环保治理更多偏重于末端,应把整个行动路线的着力点放到源头上,这样可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对数据挖掘的需求不断增长;最后,互联网、物联网这股春风吹到了环保产业上,让环保+蓬勃发展。他还谈到,产业空间的变迁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将来决定大国城镇化两个最基础的力量,应适应这一规律。
为什么环保产业运营许多年还要谈运营能力,这与环保行业的开放程度有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未来的科技革命将包含绿色和智能,如何将这两点更好地结合是未来的挑战。